“草坝至雅化给水管加压泵站处200PE管爆管,请立即抢险维修。”2017年12月31日,星期日,下午4时许,市供排水公司管网所接到公司调度中心指令,并即刻派出抢险小分队。刺骨寒风中,经过连续两个多小时奋战,爆管抢险维修任务顺利完成,并马上恢复供水。
这只是过去一年,市供排水公司1029次漏水爆管抢险行动的一个片段。
无论寒冬酷暑、何时何地,只要接到群众呼唤,一支支以党员为骨干构成的应急抢险队,总会第一时间响应,全力确保管网正常运行,全力保障群众用上安全放心的水。
在他们身后,这条保障雅安城市安全供水的生产线上,还有更多同样为此忙碌的身影。
一年365天里,这些身影如同精密系统中的一台台设备、一个个按钮、一道道水阀,在公司班子引领下各司其职,时刻践行着“安全优质供水、真诚服务社会”的诺言。
正是这份付出,为市民提供更优质完善服务的承诺,正变成更多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感受得到的现实。
在雅安中心城区、雅安城市规划区,栋栋高楼拔地而起,建设发展日新月异;源源不断的清澈水流,在千家万户响起水的韵律,30余万市民安享着生活便利。
抓基础
党建引领强根基
碧峰峡镇黄龙村,雨城区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,也曾是市供排水公司对口帮扶联系村。
1月3日下午1时,碧峰峡镇黄龙村二组,村民们正开着家中水龙头淘米、洗菜、洗衣,水流清澈。对很多人来说,用上供应稳定的自来水本是一件寻常事,但对这里的村民来说,却值得时刻铭记。
“过去因为穷,村里没通自来水,用水很不方便。”随着村民讲述,记忆回到2017年1月3日。
那一天,市供排水公司党员服务队带来了价值3.2万元、总长度4300米的饮用水管道,提供多次实地勘察后制定的最佳铺设方案,为该村自来水入户实现全覆盖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基础配套更趋完善,黄龙村也在同年开启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。
至当年底,在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下,在市供排水公司和其他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,黄龙村顺利实现“户脱贫、村摘帽”目标。
将党建与扶贫相结合,只是市供排水公司实实在在抓好党建工作的缩影。
面对新时期发展面临的新机遇、新挑战,从2017年伊始,该公司进一步明确将充分发挥党总支基层战斗堡垒作用、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、共青团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,作为促进公司改革、发展的“三大法宝”。
李永清,市供排水公司计财科科长,8年党龄。从去年11月底至今,在每个工作节点上,主动放弃周末、节假日来到办公室加班,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,公司上下一致点赞。李永清感言:作为公司13个“共产党员示范岗”之一,立足本职做好表率、激发更多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本分。
蒋锋,市供排水公司稽查科工作人员,2017年10月发展为预备党员,主要负责公司内部职工纪律管理和监督各项工作开展情况。刚刚过去的2017年,他所在科室共对20余人次给予内部通报批评和其他相关处罚。蒋锋表示:虽然只有不到3个月党龄,但实事求是、坚持原则、守牢底线是本色。
相似的人物和故事还有很多。正如公司党总支书记孙天华所言,在公司绝大多数党员“正能量”的带领下,过去公司内部极个别党员不积极、不作为造成的不良影响和风气,已得到有效逆转。
与此同时,在市供排水公司还有这样一支占到全公司职工数量33%(68人),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生力军。
过去一年中,在公司党总支和公司“一班人”引领下,他们始终高标准严要求自己,持续深入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理论联系本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为公司持续发展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,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成效几何?有一组数据能直观呈现:2017年,市供排水公司完成售水1774万立方米,比2016年增长5.28%。自来水销售收入3141万元(不含税),与2016年相比增长3.94%。其他业务收入3746万元,与2016年相比增加17.17%。上缴国家税金385万元,与2016年相比增长14.93%。
两手抓
注重内涵求效益
在雅安中心城区、城市规划区,现共有4座水厂。除多营水厂、南郊水厂为近年新建外,其余两座(第二、第三水厂)分别于上世纪70年代、90年代中期建成投用。
“如第三水厂,自1994年投用至2016年底,已连续运转20多年,因各种原因,设备设施从未大规模更新换代。”提及此,市供排水公司总经理许刚,话中透着无奈。
这种无奈,既有雅安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,与供水设备超负荷、高强度持续运行,维护难度日趋严峻的矛盾;又有广大市民对更安全可靠供水保障需求,与雅安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渐渐不能对应匹配的尴尬现实。
2017年初,在市委、市政府和上级管理部门大力支持下,一项旨在提升雅安城市安全供水保障能力的项目正式启动。项目全称——雅安市供排水公司第二、第三水厂设备设施改造工程。至今,该项工程已进入系统调试收尾阶段。
1月4日,再次走进第三水厂厂区。从车间机房,到原水池、制水池外观,再到日最大供水能力,都还是原来模样。
“此项工程更注重‘内涵’,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。”面对疑问,第三水厂厂长李刚给出答案。
内涵何在?改造前,该厂设备自2007年起,就出现维护量持续翻番,但设备及配套零件相继停产,维护成本不断攀升,维护效果愈发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窘境。改造后,从高低压配电系统、送水机组,到池底阀、自动化中控系统,再到配套管线等,与水处理相关的设备设施,更新率达到90%以上,近乎“脱胎换骨”。
以中控系统为例,旧系统只能提供检测数据,更多操作只能人工进行。新系统则可在原基础上,一键完成更多设备自动化运行管理。此外,有关生产、管理、安全保障的视频控制系统,也全部整合到新中控系统,有效保障了厂区24小时全方位、无死角实时观察。
剩下的10%情况如何?其间,就有此次改造中第二、第三水厂均未涉及的取水系统。
但没有改造,并不意味着没有改变。
改变,来自灾后重建中全新打造,已在去年8月试运行的多营水厂。按照更科学系统的设计,多营水厂将从正式投产起,接管这两座水厂的取水功能。届时,二水厂取水系统将全部拆除,三水厂取水系统则在完成检修维护后,就地封存待用。
同步推进的,还有覆盖市供排水公司所有部门的“软件”配套——未来三年,该公司将有约30名职工退休,新老交替迫在眉睫。
去年6月,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0名员工,对此作出有力应对:学历全为大专及大专以上文聘,年龄均在35岁以下。这其中,就有至今已上岗1年多的杨东。
作为一线管理人员,他需与同事轮换负责制水巡视、运行巡视、中控调度等生产运行工作。“取水泵房需开并机,请立即前往。”上午10时,接到公司调度中心指令的杨东迅速做出反应,并立即通知一线巡视人员提升制水池药量和二氧化氯产量,没有犹疑。
强保障
供水节水齐步走
1月5日上午10时,南郊水厂运行班值班班长许福磊准时来到取水泵房,通过检查设备和智能投放机液晶控制面板,观测、记录取水及药物使用和投放情况。
南郊水厂于2014年1月初正式投用,设计日最大供水能力30000吨,水源地为周公河,主要面向大兴新区、上坝路供水,在正式承担雅安城市供水的3座水厂中,设备设施智能化程度最高。但即便如此,在智能中控系统已能完成绝大多数操作时,该厂依然安排人员定时定点现场监测,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安全生产辅助手段。
与此相对应的,是该水厂自投产来,每日均超负荷运转的现实。
南郊水厂厂长侯智全提供了一份数据:当日供水量将超过日最大供水能力1500吨,若在特殊时期,这个数字将达到约3000吨。
在很多人看来,这也许只意味着数字不同。但对时刻与安排保障用水打交道的他们来说,每一次超设计能力供水都是不容有失的考验——无论超出多少,都必须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106项指标,缺一不可。
不仅是南郊水厂,已基本完成改造的第二、第三水厂,正在试运行的多营水厂,都已经或即将面临相同难题。
难在哪里?侯智全重点介绍了两个词:“矾花”和“翻花”。
“矾花”,供排水行业中的一个专业名词。大意为将聚合氯化铝添加到已取原水中,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离子吸附、沉淀水中杂质,从而达到原水初步净化目的,是保障安全制水的关键一环。
与前者相比,“翻花”则是每个制水人最不愿看到的词。因为每当这个专业名词出现,就意味着日供水量已超过日最大供应能力。
其最直观表现是:正常药量下可实现有效沉淀的杂质,因取水流量流速加快,极易混入下一个水处理环节,导致原水水质处理不标准,唯一解决办法是大幅增加药剂投放量。
增加多少?以南郊水厂2017年9月为例,当月属主汛期,也是用水高峰时段,原水浊度最高可达3000度(每杯水沉淀后有1/3为泥浆,其余3座水厂更高),每处理1000吨水需投放聚合氯化铝27公斤。在非汛期用水高峰时段,小幅超过设计能力供水时,这一数据为15至16公斤。但在日供水量小于或等于最大供水能力时,聚合氯化铝投放量将只需每千吨11至12公斤。
超量供水常态化和制水难度、制水成本大幅增加,以及每吨远低于省内大多数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价格(阶梯价最低一档为1.5元),只是雅安城市安全供水保障“超常压力”的缩影。
让人欣慰的是,按照我市“十三五”规划,将有更多水厂新建,现有水厂也会实现扩能,雅安城市安全供水保障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。
打响第一枪的,是即将在今年实施的南郊水厂扩能提升项目。该项目建成后,可新增日供水能力45000吨,日最大供水能力可达到75000吨,成为雅安中心城区、城市规划区范围内,日供水能力最大的水厂。
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。雅安水资源虽相对丰富,也经不起浪费任何一滴。
对此,市供排水公司不仅在每年“世界水日”期间,会面向公众大力宣传节约用水,更是常年通过3处城市供水服务窗口提供节约用水宣传资料,方便市民免费取阅……
“在我们公司,每名员工都是节约用水的实践者和义务宣传者。”深知安全供水保障不易,总经理许刚直言:希望更多人从自己做起、从身边事做起,让节约下来的每一滴汇聚成海,成为促进雅安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强劲动力。 (记者 孙振宇)